海底捞今日在港上市:估值近1000亿元 相当于近20个全聚德
2018-09-26 15:25:33 来源:消费者报道综合|0 作者:佚名
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作为港股史上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海底捞今日上市高开5.6%,随后一路高歌猛进,一度涨逾10%,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估值近千亿元
海底捞四大创始人在港交所敲钟现场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拍摄:杨立赟
海底捞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8%,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
海底捞IPO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即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这一价格高于早前上市的歌礼制药的1.6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按照发行价17.8港元/股计算,海底捞市值约为943.4亿港元。
国内饮食巨头企业全聚德当前市值为42亿元,即约48亿港元。另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火锅企业呷哺呷哺,市值为125亿港元。也就是说,海底捞市值相当于近20个全聚德,8个呷哺呷哺。
海底捞有多赚钱?
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海底捞的招股书告诉了我们它的赚钱能力:
(1)你的每100元消费,海底捞的股东赚走大概14元(这个没扣利息和所得税),食材成本大概40元左右,员工薪酬分摊大概29元左右,房租及装修折旧、水电分摊大概12元左右,行政、差旅、管理分摊大概5元左右;
(2)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天要接待1400名客户,这些客户带来的收入流水在10-13万元之间(人均消费70-100元),一个店一年收入4000万元左右;
(3)如果按照14.5%的息税前净利率计算,那么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年利润600万左右;
(4)截止2017年底,海底捞拥有273家店,这些店的营收加总在一起是110个亿,利润加总在一起是16个亿(没扣利息和所得税);
(5)呷哺呷哺一个店一年的收入是485万,海底捞单店收入是它的8倍。
由上面一组运营数据看,海底捞几乎创造了中式餐饮的经营效率奇迹:在维持令人羡慕的营业利润率的同时,创造出极高的单店收入能力,两者相乘,利润规模无敌。海底捞“封神”毫不为过。
根据海底捞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海底捞主要营收来自于餐厅经营,占比达到97.4%。海底捞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2018年上半年营收为73.42亿元,同比增54.4%。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17%。
2017年,海底捞总营收为106.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了36%。也就是说,海底捞已经成为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其收入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净利润增速为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可以看出海底捞仍在快速发展阶段。
毛利率方面,2015年-2017年海底捞中国内地门店的经营毛利率分别为20.4%、25.5%、21.3%。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都有铺设餐厅网络,其中二线城市成为海底捞的助力。
海底捞称服务是如今如此成功的原因
海底捞服务员表演拉面绝活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客人在海底捞等位时可以免费美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招股书中,海底捞表示:“我们相信服务是铸就我们品牌的基础,也是使得海底捞如今独树一帜、并如此成功的原因。”
确实,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已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标杆。等位时免费擦皮鞋、美甲,一人食时作伴玩偶,给外地顾客送特产等,用网友的话说:“海底捞的服务员是有毒的。”
服务的基因从海底捞诞生起就烙下了。
1994年,四川简阳的一条街上,两对夫妻、四张桌子、8000元现金,就开出了海底捞第一家店,名字源自四川麻将。
当时,二十多岁的小火锅店老板张勇发现,火锅店味道大同小异,但优质的服务能让自家店脱颖而出。于是,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送酱料……只要顾客有需求,海底捞就做。这一招让其他火锅店毫无招架之力,纷纷关张走人。
海底捞走出四川简阳时,把“服务第一”的口号喊得响亮,令中国消费者耳目一新,从而迅速打开市场。
海底捞从4张桌子起家,到现在拥有300多家直营门店,服务是其最大卖点之一。
知乎上专门有一个话题是“海底捞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服务细节?”浏览次数超过4700万次。很多顾客分享了自己在海底捞享受到的贴心服务。
一位刚领完结婚证去海底捞吃饭庆祝的小情侣,被服务员意外看到了结婚证,立刻为其准备了一个水果拼盘,并配上“marry you”的音乐,让两位新人十分感动。为顾客过生日,准备果盘放生日歌,在海底捞更是家常便饭。
“家文化”只是一种想象
师徒制和利益捆绑才是管理体制的核心
有人说,海底捞正在变成用高薪酬刺激员工,保证效率优先、高速运转中,变的越来越“冷酷”,这种“冷酷”在成就海底捞百亿营收的同时,也在对它产生反噬作用。
《海底捞你学不会》中那个对顾客服务到极致,对员工关怀备至的“海氏大家庭”形象,让海底捞一朝封神,以至于海底捞作出任何与“家文化”不相符的举措,都会被视作大家庭没落的前兆。
但事实上,可能就如张勇在早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所说,“家文化”本身就是在各种故事的演绎中,媒体和大众自己想象出来的。
“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算账很清楚。我只有把账算清楚,你一个农民才可能在北京买房子。现实是残酷的,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我得打竞争对手,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我得赚钱!不赚钱,我死了你也死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如何解决规模化、标准化、食品安全这些问题一直餐饮业长期存在的痛点,而海底捞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连住利益,锁住管理”,一方面把员工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激发个体积极性,另一方面向门店下放权利的同时,由总部来控制系统性风险。
师徒制和利益捆绑,是这套管理体制的核心。
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的海底捞在培训机制上制定了“师徒制”。每个员工在进入海底捞工作时都配有一名师傅,二者的利益是牢牢绑定在一起的。一个老店长带出的徒弟如果开了新店成为了新店长,那么老店长将有两种薪酬选择方案:
方案A:拿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
方案B:拿自己管理餐厅利润的0.4%+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3.1%+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
这种制度能够激励老店长为海底捞培养更多的新店长,也为海底捞快速拓店打下基础。而此前的《冷酷海底捞》一文认为,这种制度带给员工和店长们的恐惧,正在让海底捞变的冷酷。
为了激发店长的战斗力,提高单店盈利能力,海底捞还引入了末位淘汰制。海底捞会给到每家分店A、B、C的评级,A级店的店长拥有开拓新店的资格,而连续几个月归于C级的分店则有可能面临淘汰,同时,C级店店长的师傅也会一同遭受惩罚。
低客单价、碎片化、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让餐饮业很难支撑起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这是张勇对于餐饮行业的判断。在上市前的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上,张勇一次性讲清了海底捞的管理制度逻辑。
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流程和制度来保证实施,而保证这些流程和制度实施,又得建立更多的流程和制度。而在流程和制度的不断叠加中,很多公司往往会染上官僚主义、形式化这些大公司病。
“如果在其他行业,盈利可能会大一些,可以支撑住这些费用(流程化、制度化所带来的开支)。但是非常遗憾,餐饮行业是一个低附加值行业,没有办法建立这一套管理体系,当然也就没有能力把品牌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张勇这样解释海底捞管理制度的由来。
海底捞的风险与未来
严控食安问题是痛点
接下来,海底捞要更快速地开店抢占市场,尤其是在餐饮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根据招股书,海底捞打算在2018年开设180~220 家店。
快速扩张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餐饮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控制食品安全是长期的痛点,尽管海底捞设置了严格的处罚标准,仍然无法完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
2017年8月,据《法制晚报》报道,海底捞在北京的两家餐厅中有老鼠,并且洗碗机黏着油性的食物残渣,且一名员工正在用汤勺修理下水道堵塞。这个轰动一时的“海底捞后厨事件”,被称为海底捞的“扩张并发症”。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海底捞品牌带来严重的冲击。
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额流动负债。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5年~2017年三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6040万元、3.86亿元和11.56亿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14.42亿元。
除此之外,由于火锅业进入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净利润丰厚,整个市场不断有新进入者,再加上火锅运营形式不断创新,消费者的选择不断增加,火锅赛道愈发拥挤,这也给海底捞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013年,张勇曾预判道:“五年以后,海底捞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不行了,管理跟不上,肯定完蛋。第二种可能性是活下来,那五年后一定面临国际化的问题。”
如今,5年过去了,海底捞成功踏入了资本市场,不过,未来这家餐饮公司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要做出的改变依然很多。
来源:综合证券时报、钛媒体、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