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标准生死缘由
2018-04-02 09:43:01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佚名
从2006年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植物饮料(含凉茶)》的征求意见稿到2009年由广州质检局为亚运期间制定的推荐性地方技术规范《植物饮料卫生要求》,再到如今进入审核阶段的国家标准《植物饮料》,7年间凉茶行业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企业、行业协会甚至监管部门之间争议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凉茶又因怎样的特殊身份而一直被“照顾”?
从“凉茶保卫战”到入选“非遗”
2005年3月,“职业打假人”刘殿林以王老吉中含夏枯草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构成事实上的欺诈行为为由,在北京的法院向生产红罐王老吉凉茶的广东加多宝食品饮料公司提起诉讼。此案最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夏枯草”有毒副作用,也未能证明饮用凉茶对人身构成损害的侵权事实,驳回了起诉。
但此案中也暴露了凉茶行业的核心问题: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下,作为食品的凉茶饮料,其使用材料及产品宣传形式,均有违法违规之嫌。为此,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依据《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论证认定标准》,打响了推动认定凉茶为文化遗产的“保卫战”。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称“非遗”),凉茶正式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王老吉、邓老凉茶等21家凉茶企业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
这意味着,入选“非遗”的凉茶,其功效宣传所用的“清肝明目、滋润肺燥、润燥滑肠”等词汇也被列为凉茶术语而得到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保护。
自此,凉茶饮料多了一重“护身符”,不但可以受“非遗”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功效,更因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便超过了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量。但也因此为第一份凉茶地方标准的难产埋下了伏笔。
第一份广东地标之争
凉茶行业日益走红之际,标准问题浮出了水面。
2007年5月,由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牵头,包括加多宝、王老吉在内的14家生产凉茶的企业共同参与起草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植物饮料(含凉茶)》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此稿发布后曾引起凉茶行业不小的争论,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凉茶的定义”及其产品的功效宣传上。按照此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经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凉茶产品,在包装上、宣传资料上可使用“经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凉茶配方”为专用术语,而其他非经认定的植物饮料,则不得标注功效说明。
但当时获得非物质遗产代表的凉茶秘方和术语的企业只有21家企业54个配方。对此,“清熙堂”凉茶的负责人李永健曾对媒体表示,能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只有少数企业,对于行业一些新的、没有获得认定的品牌,就不能宣传功效,如何兼顾这两者的公平性是行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同时,有其他企业表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层面上的保护,和地方标准是两回事。以是否获得认证来定义凉茶,会使得企业花冤枉钱,走冤枉路,而且会形成多层管理的困难。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经认定的凉茶配方里的原料,是通过毒理试验测试,证明其食用安全、无毒无害于人体,而非经认定的配方,其中所用的中草药,未经过毒理试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作为该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之一,邓老凉茶的相关负责人认为:争论凉茶的定义是没有意义的,产品的配方是否经过科学认证,其安全性如何才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尽早给行业制定一套“游戏规则”,用标准来规范行业才更利于行业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对此,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凉茶标准的制定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要保证凉茶的安全性,其次所涉及的项目与指标设计都需要大量调研。至于凉茶定义及功效问题,他却不愿多讲。
最终在一片争议声中,这份据称历时三年起草的地方标准没有了下文。不过,在2009年2月28日新的《食品卫生法》通过后,没标准的凉茶行业就马上因“安全性”面临危机。
“夏枯草事件”与第二份地标
2009年4月,杭州一位消费者称“长期饮用王老吉凉茶以后出现胃溃疡”,要起诉王老吉。有专家认为,消费者所患胃溃疡与其经常饮用含有夏枯草的王老吉有直接关系,现有凉茶饮料应该去除有争议的夏枯草成分,或在产品包装明显位置标注不适宜人群:孕妇、经期女性、儿童、老人及体虚胃寒者。
2009年5月11日,在卫生部有关打击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的发布会上,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表示,王老吉凉茶中部分成分和原料确实不在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的中药材名单之列。
5月12日,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紧急召开媒体说明会,就王老吉凉茶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指出早在2005年4月25日,国家卫生部以卫监督发〔2005〕169号文《关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关问题的请示》批复将王老吉凉茶在卫生部备案,并表示王老吉凉茶饮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生产,不存在添加物违规问题。随后,加多宝也打破沉默,就协会说明发表声明。
不过2009年5月31日生效的《食品卫生法》中明确规定:诸如夏枯草等不在卫生部许可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品名单”中的植物原料不得添加入食品。
同日,作为亚运食品标准之一的推荐性地方技术规范《植物饮料卫生要求》正式实施。该标准中对植物饮料原料与《食品卫生法》一致,但对功效宣传也没有明确要求,形同虚设。
《消费者报道》就此采访了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询问凉茶标准问题,对方表示《植物饮料卫生要求》是为亚运期间制定,随着亚运结束这项标准已经废止,同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权责已于09年移交卫生部门,目前凉茶饮料没有标准。
“夏枯草事件“最终以卫生部2010年3月发布《关于批准7种物品为新资源食品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公告》,将夏枯草、布渣叶、鸡蛋花作为凉茶特许使用原料而告终。
在这一过程,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凉茶原料所做的毒理性研究起到关键作用。从2006年起,研究人员对主要受争议的原料,包括夏枯草、鸡蛋花、布渣叶等,开展三阶段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最后形成了该类物质的安全性评价系列研究报告。
但此事件后,凉茶定义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特批的三种原料究竟可以使用在哪些凉茶饮料中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不少企业也因此弃用夏枯草等“不安全”原料,“娃哈哈金银花凉茶”更是打出“不含夏枯草”这一营销口号。
审核中的《植物饮料》国家标准
自2007年《饮料通则》中将凉茶饮料明确归入“植物饮料”类以来,针对植物饮料的国家及地方标准都在制定中。目前,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起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饮料》已进入审核阶段,而广东省卫生厅于2011年将“凉茶植物饮料”列入当年地方标准起草计划后至今没有消息。
《消费者报道》记者将GB《植物饮料》(征求意见稿)与上述两个广东省地方标准对比发现,表示植物饮料特征成分指标“总黄酮含量”一项广东省地标《植物饮料(含凉茶)》为2mg/100ml,新国标提高到了5mg/100ml。这无疑将成为不少凉茶企业的准入门槛。
本次由《消费者报道》送检的9款凉茶产品检测结果表明: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包括加多宝在内的3个凉茶品牌的产品总黄酮将不达标。
企业对标准制定的影响无疑是任何行业中隐藏在最深处的秘密,不知这一次《植物饮料》标准的制定是否将再遇波折?《消费者报道》记者向此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询问相关问题,对方的答复为标准正在审核中,一切问题待标准正式发布方可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