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非法“医美贷”套路:为何变美不成还背上巨额债务
2022-03-09 00:00:00 来源:消费者报道 作者:郑艺阳
本文为《消费者报道》“3·15HAO消费”系列特别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锁定消费者报道哦~
2014-2020年,我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由501亿元增加至1795亿元。医美人群迅速扩大与非手术类的轻医美占比不断提升是医美市场飞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光子嫩肤、水光针、热吉玛、瘦脸针、嗨体……这些只要你网上冲浪就一定被安利过的“逆龄生长黑科技”都属于非手术类项目,又被称为“轻医美”,即不需要开刀,在短时间内帮助消费者达到美容需求。
比起需要动刀手术的整容,这些不需要动刀的“微调”,不论是明星、网红还是普通人,都要平常心得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年度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医疗美容服务量超过1000万例,其中非手术类服务量高达700万例,占比达到7成。轻医美项目已经成为我国医美行业的主流。
(截图自微博)
越来越多年轻人尝试医美。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超2000万人做了医美整形,平均年龄为24.5岁,25岁以下年轻人占54%,当时还未成年的00后超过了20%,也就是年轻人整形占据了绝对地位。当下,“整容要趁早”“当不了学霸,那就当校花”,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
不过,“一入医美深似海,钱包可能是路人。”传统医美项目动辄需要花费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少数项目价格更高。轻医美相对价格较低,花费在1000-8000元范围内,但也不是目前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人或者是未成年人能够轻松消费的东西。
为了让这些少年少女快速“上车”,不少民间借贷机构、网络借贷平台向医美用户提供贷款。其中,有些医美机构与借贷机构合谋,通过诱导、欺骗等套路模式让求美者贷款整形。
医美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资本逐利和盲目扩张的发展弊端。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5年间投诉量增长14倍,其中诱导消费者办理美容网贷已经成为消费类投诉问题集中点之一。另有数据显示,在医美、美容类投诉中超过20%的投诉内容是美容贷。
在这些“美容贷”产品背后猫腻到底有哪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1元也能做医美”,低价促销靠谱吗?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表示,从整个医疗美容机构的价值链来看,营销渠道占比最高,约占50%,销售费用占比20%,耗材及运营成本各占10%,人工成本及其他成本各占比约5%。获客成本高,成为医美行业一大难题。除了大量投放广告之外,不少医美机构将项目放到了线上平台,通过促销让利等形式吸引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开始尝试医美。
记者查询大众点评app发现,不少医美机构给出了“难以覆盖成本”的低价促销项目。某家医美机构的0.5ml的爱芙莱玻尿酸以促销价190元发售。据了解,该品牌玻尿酸正规美容机构的正常售价为1000至3000元/ml。
此外,还有不少机构以1块钱的价格出售小气泡项目,小气泡属于皮肤清洁类的美容项目,通过真空负压形成真空回路,将超微小气泡和营养液充分结合,祛除黑头死皮,对皮肤进行深度清洁,市场上单次价格通常在200元上下。
一方面通过低价揽客,另一方面一些机构为了维持成本,开始出现使用劣质材料,或者是以低价项目为饵,在消费者到店后疯狂推销其他更高价的项目,有的甚至强制消费。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美容贷”关键词,相关投诉量高达上千条。其中,不少消费投诉称,自己在社交媒介上看到机构发布的低价体验广告,到店后却被告知原先购买的套餐无法使用,或者在项目体验过程中被临时加价,一些人会被洗脑借贷消费更高价格的项目,甚至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做医美过程中,是对方拿走了自己的手机进行强制操作办理贷款。事后觉得被忽悠了,提出不做治疗要求退款,机构表示无法退款“通过了(贷款)就一定要做”。
二、找工作的过程中被诱导贷款整形
除了消费纠纷,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阅发现,近年来一些整容医院以及相关机构,因“招工美容贷”被起诉进而被定罪,罪名多为诈骗。
据了解,一些医美机构名下关联公司,以招聘医美顾问、模特、主播、等名义,强调入职后会有极高的报酬,但需要接受“免费”整容以达到岗位所需的五官和身材要求。所谓的“免费”,需要以自己的名义在网上贷款,贷款的钱由公司分期“报销”。完成手术后,有的以不接电话等方式拒绝兑现工作,有的以难以完成业绩指标等理由辞退,更有的直接销声匿迹。
据报道,2020年8月,北京警方破获的“招工美容贷”诈骗犯罪团伙就达10余个,刑事拘留123人。同年9月,广州天河警方捣毁一个以免费医疗整形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特大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涉案金额1.19亿元。团伙成员与被害人签订两年的协议,合同内容是作为模特配合整形宣传,其间再以被害人的名义网贷数万元作为整形押金,其声称这笔钱将以奖励金的形式每月连本带息分期返还给事主,但事实上,还了一、两期后就以疫情为由资金紧张没有再返还了。1200余名签约“免费整形模特”的事主,整形过后,不仅没有免费,却陷入贷款“旋涡”,负债累累,每月要还款近万元甚至几万元。
三、利用社交圈渗透,将受害者变中介人
“医美高端局体验急召体验官!热玛吉、皮秒、欧洲之星、瘦脸针水光针……”去年9月,上海首例以免费体验医美服务、分期全额返本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侦破。一家名为上海灿斯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以招募“医美体验官”的名义,利用消费者爱“薅羊毛”的心理,欺骗消费者在该整容机构进行整形,并要求办理整形分期,承诺消费者只要充值购买消费卡,医院将会按月将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全部返还,相当于“免费整形”。
对于最早陷入圈套的消费者先返还部分款项,并利用他们做宣传,实现病毒营销,迅速招揽到更多客户,直至获得巨额的返佣后卷款跑路,将巨额债务留给了轻信他们的用户。截至案发,该犯罪团伙累计向700余名客户非法募集资金共计3700余万元。
由于缺乏统一监管标准,医美行业乱象频生,已经成为了超范围、违规经营“重灾区”。数据显示,现有的近3万家医美企业中中,有3,827家受到过行政处罚,其中,超过两成的医美企业行政处罚达到3条及以上。有1,738家收到法律诉讼,近半数企业法律诉讼信息在3条及以上。仅在2019年这一年,医美企业新增法律诉讼数量、失信信息、被执行人、经营异常、行政处罚和严重违法信息数量分别为3,672、392、1,352、2,225、1,213和91条。其中,失信信息和被执行人信息,对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9倍和6.5倍。
除了”医美骗贷“的问题,机构及医生的资质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各大投诉平台的相关投诉贴中不难看出,医美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话术极具导向性和诱惑性,不断强调“免费”、“便宜”以及通过强调消费者面部存在“缺陷”来营造焦虑,却对真正需要介绍的手术流程、风险、贷款利率等内容只字不提。一些与“美容整容贷”机构相绑定的美容机构,往往是并不正规、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美容机构。大量投诉贴中指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明知道自己是未成年人或者是刚成年的学生的情况仍极力诱导消费者贷款整容。学生受到忽悠进行医美整形,不仅会面对巨额债务,效果也无法保证。
爱美之心并没有错,但针对当前的医美乱象,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要轻信医美机构工作人员的营销话术,一定要核实相关机构和主刀医生有无资质,并结合各渠道对该机构的评价,查看其是否有过多负面新闻,谨慎选择医美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