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的发家路
2018-04-03 11:11:24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佚名
一个产品的倒下,也是另一个产品的诞生。胶原蛋白的“神话”近几年来一直红火,即便在今年5月曾遇到小挫折,仍不影响其重新风生水起。
这个“神话”是如何被塑造的?胶原蛋白是如何从国外进入国内,从一个医药用品成为了“美容”替代品的?
Fancl的到来
胶原蛋白成为美容产品,与这家日本企业不无关系。
2005年前后,日本品牌Fancl“无添加。”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广胶原蛋白对皮肤养护的作用。另外两大日系品牌资生堂和DHC的胶原蛋白产品随即快速跟进。
其实,在Fancl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由于新闻报道中屡现产品质量门,以致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Fancl首先占位“无添加。”,从而开创了一个新市场。
2004年,Fancl以香港市场为跳板,在上海开设了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专柜,经过长时间试销、大量派发试用产品、推行会员制、配合杂志广告等方式,FANCL单店销量连连突破记录,逐渐成为各大百货商场争相引进的新宠儿。
2004至2010年,7年的时间, Fancl每个单柜平均年销售过千万,中国内地也成为Fancl销售增长率最高的市场之一。2008年,Fancl胶原蛋白在中国销售情况良好,是中国胶原蛋白十大品牌之一。
令Fancl没有想到的是,在日本销量平平的胶原蛋白产品,会受到中国消费者疯狂的追捧,市场“钱景”如此的巨大。
据一份《2012-2016年中国胶原蛋白市场专项评估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以下简称“咨询报告”)显示,中国胶原蛋白行业潜力大,发展迅速,城乡居民胶原蛋白消费支出以3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平均13%的增长率。胶原蛋白出口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到2011年,中国胶原蛋白行业总销售额达12.78亿元。
然而,《中国胶原蛋白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资深版)》指出,目前,Fancl公司不进行原材料生产,其产品使用的胶原蛋白主要是从中国山东地区购入。
广东省保健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胶原蛋白之前都是用于面膜、注射等方面的,近两年才行起来用于饮料、粉剂当中。虽然这个东西在日本兴起,但是据我了解,日本和美国并不像中国这么风靡。”
胶原蛋白生产技术易复制?
胶原蛋白的生产技术,在中国似乎也不是高科技到不可以触碰的东西。
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刘芳曾表示:“国内的一些好的品牌品质,跟国外产品品质,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价格上,就是差得比较多。”
张咏表示:“目前中国生产胶原蛋白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对于高分离、高提取这种技术,中国目前还做不到。”
从事鱼胶原蛋白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海南华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上资料显示:胶原蛋白的生产加工,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不是像许多厂家比如某日本品牌,宣传的那么神乎其神。在国内很多普通大学的实验室都可以自己模拟进行,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
目前国内的胶原蛋白生产水平跟国际品牌厂家并无太大差别,甚至部分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生产技术。国际上大品牌厂家甚至由于原料成本的差别,由国内进口胶原蛋白原粉,进行第三方包装再生产,然后返销国内。
技术门槛低,也成了商家们争相进入行业的重要因素。
说到底还是靠忽悠
自Fancl之后,胶原蛋白的“忽悠”便愈演愈烈了。这与“国情”似乎又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在中国,保健品行业是一个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国人吃保健品有相当长的历史,古代的药膳养生就已有保健品的思想,随着西医文化的逐渐渗入,人们开始重视维生素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各种微量营养素补充剂也开始流行。
张咏表示对消费者对待保健品应该更加理性。“不管是营养膳食补充剂还是保健食品,这些都需要人们长期食用的,就像是汽车的机油,常换常新。”
在张咏看来,口服胶原蛋白产品能否起到商家说所的效果,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服用胶原蛋白,不能说一定没有效果。
《咨询报告》显示,有的胶原蛋白生产商从明胶厂买来食用明胶,并用强酸强碱进行深度水解,这样生产出来的胶原蛋白营养价值破坏很多。这种也算是真正的胶原蛋白,但是会使胶原蛋白对人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看来,胶原蛋白不过是商家进行推销的概念,靠着忽悠出来的神奇效果,靠着明星代言制造的消费热点,商家大赚特赚。近几年保健品的概念是层出不穷,这个水那个液让人眼花缭乱,有的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比如安上基因、核酸这样的字眼;有的是投人所好,比如补脑、补肾、补血、补钙;有的是量身定做,就比如专门给爱美人士喝的胶原蛋白。只要能赚钱,只要能忽悠出去让人买,商家才不管这东西是好是坏。
对于“中国式倒下”美容产品的兴起与消逝,张咏认为:“这种现象,首先可以看出中国居民健康意识提高了。同时,商人价值利益的最大化思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制造噱头。消费者不理性的消费心态,都给这些产品带来了市场。”
下一个走进“神坛”的保健品,可能也会走胶原蛋白同样的路子,消费者们是否足够理性,看待这些“神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