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消费」一颗塑料微珠引发的“蝴蝶效应”
2019-02-25 15:28:30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阳佳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圆。就好比,某天早晨你刷牙时,白色牙膏中的小蓝颗粒——我们叫它塑料微珠,在刷完牙和着沫儿顺水冲走后,可能会在某个傍晚,又出现在你家餐桌上的金枪鱼罐头中。
被生产制造,被填入产品,被人类使用,被冲入下水道,被汇入大海,被海洋生物食用,再随着被捕获的宿主回到人类餐桌,这是一颗不起眼的、直径甚至不到2mm的塑料微珠的365种命运之一。
其余的364种,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它或者出现在鱼虾、贝类、浮游生物的腹中,或者影响牡蛎的繁殖,或者吸附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某些鸟类摄取。多数命运被写入环境污染史。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采取行动,抵抗这些命运的发生。
“珠”游记
1993年,英国的海洋生态学家Richard Thompson在马恩岛参加海滩净化活动时,涨潮处的沙滩上,一些微小颗粒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些微小颗粒后来被确定为是“微型塑料”。这些极细小、极隐蔽的海洋垃圾,毫无疑问,是人类生产生活,最终流入海洋的产物。塑料微珠,正是其中一种。
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制成的塑料微珠,约针尖大小,不溶于水,通常用来填充膏体,做摩擦、粘度调节等作用,在牙膏、磨砂洁面乳/身体乳、去角质产品等个人护理品中非常常见。
一颗塑料微珠,是怎样在广袤的海洋中掀起污染巨浪的呢?
这要从塑料微珠的使用场景说起。许多含有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品为洗去型,如磨砂洁面乳、去角质产品或者牙膏,在被水冲走后,沿下水道汇集到污水处理厂。由于颗粒极幼小,无法被完全过滤,绝大部分微珠最终被排入河流及海洋。
在中国,每年这样被排入江河湖海的微珠量有多少?香港的两位研究者Pui Kwan Cheung和Lincoln Fok去年10月发表在《水研究》上的论文显示,他们购买了9款磨砂膏,提取了所有的微珠,发现平均每g膏体的微珠数达20860颗。他们估算,平均每年,约有209.7万亿颗微珠排放到中国大陆的水生环境中,相当于306.9吨。
微珠流入水生环境后,由于不能降解,或溶解于水,它们长期沉积漂浮在水体中,或者被一些海洋生物、贝类食用,如牡蛎、贻贝、金枪鱼、鲑鱼和凤尾鱼,最终回到人类餐桌。
最早开始关注微型塑料污染的Richard Thompson在研究多年后,在普利茅斯附近的海湾收集了10种类型,共504条鱼。解剖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鱼肠子都有微型塑料。同样有数据显示,在英吉利海峡捕获的36.5%的鱼以及83%的挪威龙虾都含有塑料微珠的常见成分。
除了在体内积聚外,微塑料还可能对海洋生态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表明,暴露于聚苯乙烯微塑料的牡蛎可能因此影响繁殖,而贻贝则会出现压力迹象。
塑料微珠还会吸收海洋环境中的多氯联苯和DDT(即臭名昭著的“滴滴涕”),在被一些鱼类、鸟类食用后,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能会在食物链中积累,从物种转移到物种,最终对人类产生影响。
排“珠”运动
一颗塑料微珠,就如南美洲热带雨林里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一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撼动了现有的海洋保护政策格局。
作为塑料微珠的添加者,化妆品企业是较早意识到塑料微珠与海洋污染之间关系的群体。2012年,联合利华成为第一家宣布逐步淘汰塑料微珠的跨国公司。欧莱雅、宝洁、汉高等企业均加入其中,开始调整产品配方,淘汰或者用矿物质、水果仁粉或天然蜡等来替代塑料微珠。
一些国家也开始纷纷制定“微珠禁令”。2016年起,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瑞典、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禁止销售和生产含有塑料微珠的洗去型个人护理品,包括洗面奶、沐浴露、牙膏等。
韩国甚至从2017年7月起,全面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塑料微珠。
印度亦表示,其“微珠禁令”将于2020年生效。
就在“微珠禁令”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时,也有环保组织发现了不对劲。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赞助的Beat the Microbead(击败微珠)表示,由于工业上常常将微塑料狭隘地定义为聚乙烯颗粒,因此,当化妆品行业开始逐步淘汰塑料微珠时,有的企业只是放弃聚乙烯,转而选择了其他微塑料。因此,由化妆品对水域带来的塑料污染并没有停止。
Beat the Microbead希望,能立法禁止所有国家的化妆品中的所有5毫米甚至5毫米以下的微塑料;公司、生产商和品牌公开宣布其产品100%不含微塑料。
目前为止,这一激进的倡导还没有泛起特别大的水花。但从2018年各国针对个护产品中塑料微珠的约束或禁令态度来看,这一天的到来应该为时不远。
面对塑料微珠,我们可以做什么?
作为供需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在面对塑料微珠时,可以做的有什么?
首先,当然是拒绝使用含有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品,包括且不限于牙膏、磨砂洁面乳、磨砂身体乳、去角质产品。除了可以肉眼判断产品是否含有塑料微珠,留意产品成分是否有“聚乙烯,聚丙烯,聚乳酸(PLA),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字样,也可以进行判定。
对于已经购买的含有微珠的产品,Beat the Microbead给出的建议是,直接将产品寄回给生产商,并表明自己拒绝使用和购买的理由,敦促对方停止使用塑料微珠;或者将手中现有产品全部挤进垃圾桶丢弃,以被送去填埋或焚烧,使之不会流入海洋。
Beat the Microbead甚至出品了一款同名app,持续记录个护产品的微塑料使用情况,并提供扫描产品条码服务,以帮助消费者甄别其是否含有塑料微珠。
这一切看起来并不难,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付出的行动。身为消费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
参考资料:
1..Pui Kwan Cheung,Lincoln Fok,‘Characterisation of plastic microbeads in facial scrubs and their estimated emissions in Mainland China’,in:Water Research,Volume 122, 1 October 2017, Pages 53-61
2.Rossana Sussarellu, ‘Oyster reproduction is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2430–2435, in: PNAS, vol. 113 no. 9.
3.Y. Mato et al, ‘Plastic Resin Pellets as a Transport Medium of Toxic Chemical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1, 35(2), pp.318-324.
4.http://www.beatthemicrobead.org/
5.https://www.5gyres.org/microbeads/
(责编:xiaodao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