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酒与白酒标准区别原因
2018-04-02 09:19:42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佚名
虽然同是蒸馏酒,但白酒和洋酒由于原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在一些标准和检测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卫生指标上的差异: 在本次《消费者报道》送检产品的检验报告中,参照《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GB2757—1981)的规定:以谷物为原料者,甲醇含量g/100ml≤0.04;以薯干及代用品为原料者,甲醇含量g/100ml≤0.12。而白酒正是以谷物为原料发酵、蒸馏而成的,白兰地原料是以葡萄为主,所以二者在这个指标上有差异。
酒中的甲醇是一种麻醉性较强的无色液体。它能无限地溶于水或酒精中。甲醇不会给酒带来什么特殊的香味或异味,但它毒性大,因此,其含量应严格限制。 2.理化指标上的差异: 洋酒在理化指标上的检验统一列为非酒精挥发物总量(挥发酸+酯类+醛类+糠醛+高级醛);而中国的白酒在理化指标上检验的项目相对繁多,除了都需要检测固形物之外,不同香型的酒都有不同的标准,酱香型的茅台酒检验项目包括了总酸、总酯;浓香型的剑南春、五粮液、国窖1573在总酸、总酯项目上还包括了己酸乙酯,而黄坛酒鬼酒10年又有特定的要求。
这是中国白酒标准体系和国外检测体系的最大不同。
国外重点关注的是酒的卫生指标,对理化指标要求较少,他们认为酒的理化指标上的不同正是形成不同风味酒的因素。而中国的白酒除了要在卫生指标上遵循强制的国家标准GB2757之外,对不同香型的酒出现了不同的检测项目,内容繁多,体系复杂。 在洋酒的检测上,把醛类列入到了其中,但是在白酒的标准体系中,这一项是没有国标要求的。白酒中的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糠醛、丁醛和戊醛等。少量的乙醛是白酒中有益的香气成份。过高的醛类则使白酒具有强烈的刺激味与辛辣味。 如果人体内乙醛脱氢酶不足以分解乙醛, 将会使乙醛聚集,会出现我们常见的面红耳赤、头晕头痛等醉酒症状,当乙醛达到一定的量将会危及生命,乙醛的致命剂量是5克。一般优质白酒每百毫升含乙醛都超过20毫克。
本次《消费者报道》特别检验了国窖1573、黄坛酒鬼酒10年、红花郎酒中的醛类物质含量,检验结果如图。
三大白酒品牌在醛类物质的检验项目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检验出的醛类物质含量都是在安全的范围内,正常饮用下,这些醛类物质能够被人体代谢出去。
《消费者报道》建议
1.留心蒸馏酒中可能出现的塑化剂超标问题。本次检验的九大品牌酒在卫生指标上都合格,这说明这些产品的质量是过关的。但是,红花郎酒塑化剂严重超标304%;黄坛酒鬼酒10年塑化剂严重超标165%。而这两个企业对此未作出回应,实属遗憾。 针对部分品牌的酒中可能出现塑化剂问题,《消费者报道》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洋酒时,注意选择那些生产日期较新的产品。因为部分酒在长时间的放置过程中,酒接触塑料瓶盖等塑料物品,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可能会逐渐增多。
2.洋酒后劲大,容易引起上头,应合理选择。由于洋酒和白酒的杂醇油含量差别较大,通常喝洋酒较白酒容易上头。因此,《消费者报道》建议消费者饮酒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饮酒习惯合理选择。如果个人的乙醇脱氢酶活性较低,尽量不要饮用杂醇油含量过高的酒,避免第二天出现头疼,神经系统充血的等不良反应。
3.酒的风味差别大,饮酒喜好成关键。九大品牌的酒在理化指标上也符合国标的要求,但是它们在各项指标上的检验数值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组成不同类型的蒸馏酒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理化指标反映酒的风味,比如,干邑白兰地就独具其地方特点,中国的白酒也有很多不同的地理的标准。在选择不同品牌的白酒时,要具体了解不同类型酒的特点,再结合个人的喜爱选择。
4.看酒企亿金打造的广告,不如期待白酒无“塑”化。高端白酒之前的发展策略依靠广告推广品牌,市场上的年份酒、纪念酒、原浆酒、年份原浆酒、洞藏酒等销售标签弄得消费者如坠云雾。国内对白酒产地、年份的认定还缺乏体系,认定标准很模糊,基本上是自行定价,不像国外有严格的认定和评判体系。在近十年里白酒价格虚高已不是秘密。消费者花费高额的费用购买高档白酒,实际上大部分是在为商家支付包装、税收、广告等附加费用。对此,《消费者报道》建议消费者应该理性认识白酒市场,与其趋附广告,不如看看哪个酒企敢狠下决心在生产设备和包装材料上下足功夫,消除塑化剂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