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可乐可能致癌物为何国内难检测?
2013-07-23 10:17:00 来源:消費著報道 作者:刘莎
7月3日,美国监督机构环境健康中心一份报告显示,百事可乐的焦糖色素中再次检测出了可能致癌的物质4-甲基咪唑(简称4-MEI)。
此事再次将百事可乐推入致癌风波中。据了解,焦糖色素中的4-MEI属于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有研究显示,该种物质能导致动物肿瘤生长。
不过,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等在内的一些机构并不认可4-MEI致癌的说法。 而有报道曾指出,百事可乐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4-MEI的含量是美国相同产品的14倍。而在欧盟,对这一物质的限量是不能超过250ppm。
为了还原中国可乐中可能致癌物的真相,《消费者报道》决定对可乐中的4-MEI以及此前国外佳得乐橙味饮料中检出可致癌物质——溴化植物油(该物质在中国禁止添加)这种物质进行检测。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给中国的消费者同样具有权威的检测报告,从月初开始《消费者报道》记者就一直在联系国家认证的第三方质检中心,然而却四处碰壁。多数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告诉记者不检测的原因是“没有检测标准和方法。”
记者联系的5家检测机构中,某市质检研究院工程师回复称可以测4-MEI一个项目,而中科院属下某检测机构则表示,两个项目都可检测。
为了检测的公平性,《消费者报道》决定将两批产品分别送检两个检测机构。再三确定后,记者便在吉之岛超市购买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零度可乐、亚洲沙示、芬达(橙味)、佳得乐(橙味)、尖叫(柠檬味)、美年达(橙味)等检测样品送检。
在联系检测机构时,质检研究院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只进行一些常规的检测,像二氧化碳压力、甜味剂等。4-甲基咪唑和溴化植物油都不是常检项目。美国的技术先进,可以检测溴化植物油,我们这里没有这个技术,但是4-甲基咪唑我们这里是可以检的。”
记者带着检测样品来到时,恰巧该工程师外出了。在填写委托单的过程中,一位业务员称其为总工程师的女士表示 “我们这里真的没有这个标准,以前我们测得都是纯焦糖色素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没有做过饮料食品中(4-MEI含量)的检测。”
得知不能检测后,记者立刻打车前往地处偏远的中科院属下某检测机构。由于已过了下班时间,办公室只剩下业务员小陈和她的同事。当小陈准备与记者签署委托单时,其同事提醒,是否有请示主任。小陈回答道:“我问过检测的老师,他们说可以检测。”
但她还是拨打了测试中心某主任的电话,通话后,小陈告诉记者:“我们主任说不能测,真是不好意思啊。我们这里技术上是可以测的,但是行政上,可能不行。”
在记者的坚持下,该主任与记者通话。在听明我们的检测目的后,他告诉记者:“你们将会把我们检测的数据用于传播,这(我们承担的)风险很大,而且食品问题现在很敏感,我们真的不能检测。”
经过这番周折之后,记者又陆续联系的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几家检测机构,但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我们没有这个检测项目(4-MEI和溴化植物油)。”
广州市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我们这里不能检测4-甲基咪唑和溴化植物油,我们只测常规的防腐剂、甜味剂这些。”
近年来,中国饮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据市场调研公司欧睿国际6月22日统计,按软饮料销量算,去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内地份额为15.7%,百事可乐则以4.5%位列第四位;从碳酸类看,其份额是63.1%,第二位的百事可乐占28.1%。
如此巨大的市场,如此多的消费者,在中国,监督机构却没有进行类似的检测。而《消费者报道》记者在食品标准中,并没有找到4-甲基咪唑和溴化植物油的检测标准。同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也并未对4-甲基咪唑规定允许添加的量。
在国外轻而易举的检测,为何到了中国却如此艰难?是技术不够,还是利益纠葛?
虽然对于该物质是否致癌的可能性存在着争议,但从回应公众知情权和质疑,让消费者更加明明白白地消费,不管是释疑、辟谣还是促进生产商完善生产链和供应链的角度,这样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技术能力,也值得拾遗补漏。
尽管送检不顺,四处奔波中记者的钱包也“不顺”地失踪,但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我们仍将继续寻找检测机构进行可乐检测,也希望有检测能力与相同愿望的检测机构能够与我们联系。